(—)中国传统医学
1. 中国中医治疗
(1)药物治疗
1)湿热蕴结证。
主证:腹部阵痛,便中夹血,或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兼有发热恶心、胸闷等,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槐角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槐花15g,地榆15g,黄芩10g,当归12g,炒枳壳10g,防风10g。
便下脓血者加自头翁、薏苡仁、败酱草、丹皮、马齿苋清热凉血解毒;腹痛里急后重者加木香、槟榔、白芍调气和血;发热者加银花、连翘、葛根辛凉透热;有肿块者加夏枯草、海藻、生牡蛎软坚散结消肿。
分析:本方槐花、地榆清肠凉血止血,黄芩清大肠湿热,当归活血化瘀,炒枳壳、防风宽肠利气,全方清肠止血,疏风利气。但本方清热解毒散结之功不足,在应用时尚需加用清热解毒,化痰散结之药,加强疗效。
2)气滞血瘀证。
主证:腹胀刺痛,腹块坚硬不移,下痢紫黑脓血,里急后重,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苔黄,脉涩或弦涩。
治法:行气活血,化瘀解毒。
方药: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归尾12g,赤芍15g,桃仁10g,红花6g,川芎10g,丹皮12g,延胡索10g,香附10g,乌药10g,甘草10g,枳壳10g,五灵脂10g。
便血不止者加茜草、阿胶;肿块不消者加皂角刺、农蒺藜;气虚者加黄芪、党参、白扁豆;脱肛者加莲子、刺猬皮、升麻。
分析:本方桃仁、红花、当归尾、川芎、丹皮、赤芍、延胡索、五灵脂活血行气止痛,香附、乌药、枳壳宽肠行气止痛,生甘草清解调和诸药。合用成方,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3)脾肾阳虚证。
主证:面色苍白,少气乏力,畏寒肢冷,腹痛隐隐,遇寒则甚,喜按喜温。黎明泄泻,或污浊频出,舌质淡胖,舌苔薄白或薄腻,脉沉细无力。
治法:温补脾肾。
方药: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合四神丸(《证治准绳》)。党参15g、白术10g、茯苓10g、扁豆10g、山药15g、蕙苡仁15~30g,莲子肉10g,砂仁6g,炙甘草6g,桔梗6g,补骨脂10g,肉豆蔻10g,吴茱萸6g,五味子6g。
寒甚者加附子、肉桂;污浊频出者加禹余粮、没食子、诃子肉、炙五倍子;气虚乏力甚者加黄芪、黄精。
分析:党参健脾益气养血,白术健脾燥湿,茯苓健脾渗湿,炙甘草补气和中,四药桂脾益气以补脾土。脾失健运,水湿不化,白扁豆、山药、薏苡仁、莲子、砂仁以渗湿和胃,增强祛脾湿之功。补骨脂温肾阳,肉豆蔻暖脾土,五味子、吴茱萸温中祛寒、涩肠止泻。合而成方,共奏温补脾肾,渗湿止泻之功。
4)肝肾阴虚证。
主证:形体消瘦,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骨蒸盗汗,遗精带下,舌质红或绛,舌苔少或无,脉弦细或细数。
治法:滋补肝肾。
方药:知柏地黄丸(《症因脉治》)。知母12g,黄柏12g,熟地15g,山茱萸10g,山药12g,丹皮10g,泽泻10g,茯苓10g。
阴虚甚者加鲜石斛、天花粉、北沙参;便秘者加火麻仁、桑椹、白蜜。辨病用药加藤梨根、猫人参、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土茯苓,薏苡仁等清热解毒,活血消肿药。
分析:熟地滋阴补肾,生血填精,山茱萸补肝肾、涩精秘气,山药补脾固肾、丹皮清肝火,凉血退虚热,泽泻泻肾浊,茯苓渗脾湿,共奏滋补肝肾之功,再加知母,黄柏以滋肾降火,则真水得补,阴火得降。
5)气血两虚证。
主证:面色苍白,唇甲不华,少气乏力,神疲懒言,脱肛下坠,舌质淡,舌苔薄白,脉细无力。
治法:补益气血。
方药:八珍汤。党参15g,白术10g,茯苓10g,当归15g,白芍10g,熟地15g,川芎10g,甘草6g。
气虚甚者加黄芪、黄精;便秘者加大黄、全瓜蒌;脱肛者加升麻、枳实;腹胀者加抹香、大腹皮、青陈皮;疼痛加延胡索、全蝎;恶心呕吐者加姜半夏、姜竹茹;大便带血者加仙鹤草、地榆炭;远处淋巴结转移者加山豆根、蜈蚣;阴虚明显者加北沙参、杞子、丹皮、女贞;化疗后白细胞低者加仙灵脾、仙茅、羊蹄根。
分析:人参甘温,大补元气,白术苦温,健脾燥湿,茯苓甘淡、健脾渗湿,甘草益气和中,四药共成健脾益气之功。熟地甘温,滋阴补血;当归辛甘温,养血和血;芍药甘酸,敛阴和营;川芎辛温,活血行气。此四药共成补血活血之功。全方合奏益气补血之功,为气血双补的基础方剂。
(2)中药外治法
1)斑麝老葱膏。
老葱500g,活蟾蜍1个,麝香1g,斑蝥10个(研末)
用法:活蟾蜍破腹后纳入麝香、斑蝥外敷关元穴,将炒热的老葱敷贴于上,上置热水袋以保持葱的温度。
功能:软坚散结,通腑温胆。
主治:大肠癌所致不完全性肠梗阻。
分析:蟾蜍、麝香辛温辟秽化浊,通经活络;斑蝥辛寒,解毒止痛;老葱中空辛温,通阳散结。四药相互为用,消肿散结,通腑止痛。
2)熏洗方。
蛇床子30g,苦参30g,薄荷10g,雄黄10g,芒硝10g,大黄10g。用法:蛇床子、苦参、薄荷加水1000ml,煮沸后加入大黄10g,再熬2分钟后又将雄黄、芒硝各10g放入盆中,将药汁倒入盆中搅拌,乘热气上冒之际蹲于盆上,熏蒸肛门处,待水变温后,换为坐浴。每晚1次,3个月为一疗程。
功能: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肛管癌、直肠癌。
分析:蛇床子苦温,燥湿杀虫;苦参苦寒清热燥湿;大黄、芒硝苦寒,泄热通腑软坚消肿;雄黄辛温,解毒辟秽,薄荷辛凉疏解。全方共成清热利湿,解毒辟秽,消肿止痛之功。
(3)针灸疗法
(4)推舍疗法
(5)气功疗法
气功能活跃气血,疏通经络,协调脏腑,增强正气,故患者根据自己身体状况,选择适宜的功法,对防治大肠癌有一定的疗效。常用功法有松静功、郭林新气功、内劲一指禅等。练功时要松静自然,动静结合,意气合一,循序渐进,方能取得一定的效果。
(6)药膳疗法
1)凉拌海带丝:浸发海带250g,豆腐丝100g,酱油、盐、白糖、味精、香油、姜末各少许。将浸发海带洗净切丝,用开水氽一下,捞出置盘中,把豆腐丝和调料倒入盘中拌食。
2)马齿苋鸡蛋饺:马齿苋50g,鸡蛋(或瘦肉)50g,包饺子常服,可治肠癌。
3)猕猴桃:每日50g常服,可治肠癌。
4)鲜无花果:每日适量鲜食,可治肠癌便血。
5)黑木耳红枣汤:黑木耳30g,红枣30枚,上两味加水适量,水煎温服,可治肠癌贫血。
6)薏苡仁抗癌茶:薏苡仁60g,红枣30枚(煎碎),绿茶3g。先将茶叶用沸水冲泡5分钟,取汁;将薏苡仁与红枣加水适量,煮熟,并将荼汁和入,每日1剂,分3次温服,饮汁,食薏苡仁,红枣。
7)薏苡仁粥:薏苡仁30g,梗米50g,加水适量熬成粥。作平时佐餐。可提高因化疗或放疗后的白细胞减少。薏苡仁可改用芡实,或莲子。
8)黄花菜木耳汤:黄花菜30g,木耳15g,血余炭6g。黄花菜和木耳煮成一碗汤后,冲血余炭服,可治肠癌便血。
2. 中国蒙医治疗
治疗原则;首先以调理三根,清除包如病以及赫依、血热邪为原则,并针对病情及变化特点进行治疗。
药物治疗:查干汤3g(土木香,苦参各50g,珍珠干25g,山奈12.5g配合组成)加芒硝、胡连各1g服用。大肠赫依石榴十三味丸2g(石榴、豆蔻各15g,肉桂、白占月、黑巨子、白臣子、光明盐各5g,干姜、荜菝、红花、诃子、草果各10g,红盐lg配合组成)加五风丸1g(诃子60g,菖蒲45g,草乌(制)30g,木香15g,麝香7.5g配合组成)开水送服,可祛大怕赫依与血热邪。若热邪症状较甚者,可取清胃热散2g加七雄丸lg(草乌芽、诃子备25g,多叶棘豆、茜草、黑云香各10g,银朱5g,癖香6.5g配合组成)服用。如寒症甚者可投光明盐五味汤(光明盐15g,诃子15g,干姜15g,荜菝6g等制成)。
辅助治疗:脊椎第十三,十五,十六节施以热针或艾灸等外治法。
3.中国朝医治疗
早期肠癌患者,根据病情,可内服发汗汤、解毒汤、清心莲子饮(处方:莲子肉8g,人参、白茯苓、黄芪各4g,黄芩、车前子、麦冬、地骨皮、柴胡、知母、贝母、甘草各4g)、半夏温肺汤(处方:半夏、陈皮、旋复花、人参、细辛、肉桂、桔梗、白芍、白茯苓、甘草、知母、五味子、贝母、党参各4g)。
发汗汤:麻黄16g,桂皮12g,石膏16g,杏仁6g,甘草4g,生姜5片,葱白1个。
猪肉,在外形性癌的治疗中外敷用。
解毒汤,黄连、天花粉、葛根、熟地各8g,人参、五味子、桔梗、枳壳、川芎、白术、白芍、石膏、知母、贝母、甘草、泽泻各4g,生姜3片。
4. 中国白族医学治疗
方药:白花蛇舌草60g,半枝莲30g,八仙草9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说明:本方对乳腺癌疗效较好。对肺癌、肝癌、直肠癌也同样有效。
来源:云南省玉溪市药品检验所王正刊献方。推荐人:陆×、王正坤。
(二)日本对针灸治疗大肠癌治法的研究
(1)针刺治疗主肠癌术后排尿障碍:以14例会阴式直肠癌根治术后自已不能排尿或残留尿量100ml以上者为对象,通过对针刺前后自觉症状、排尿症状、残留尿量、尿流量等指标的分析,探讨了针刺的治疗效果。取穴:双侧大赫、肾俞、次醪、中醪、阴部神经刺激点,用50mm24号针,选频率3Hz,通电10分钟。每周2~3次,共治疗4~24次。以自己不能排尿或残留尿100ml以上者为重度排尿障碍,此外为轻度排尿障碍。针刺治疗后,14例重度排尿障碍者中11例转为轻度,3例仍为重度。未见不良反应。[日·北小路博司,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3;15(6):146]。
(2)电针治疗立肠癌术后排尿障碍:对5例直肠癌病人,于术前及术后7~14日间,通过尿流量动态检查,探讨有无排尿障碍。对有障碍者,针刺双侧次醪穴,针感向下腹部放散后,用3Hz连续波通电10分钟,连续治疗6天。检查指标,包括始发尿意、最大尿意、外尿道括约肌肌电图、膀胱内压及利尿肌括约肌协调不全(DSD)的有无。并以拔去尿道插管后,测定一次排尿量及每日一次以上的残留尿量,求得残尿率。结果,通过尿流量动态检查发现60%的患者有膀胱功能低下及术后排尿障碍,有60%出现DSD。针刺后残尿率降低,DSD改善,尿液排出的难易程度、残尿感也有改善。针刺后膀胱内压虽未见明显增加,但DSD得到改善,故认为针刺主要是通过减少尿道阻力,从而改善排尿障碍状况。[日·通口淳一,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3;15(6):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