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发性骨髓瘤 -

发表时间:2021/6/25  浏览次数:262  

概  述
 
    多发性骨髓瘤是骨髓内浆细胞恶性增生所造成的多发性恶性骨髓肿瘤。在欧美国家其发病率为2~4/10万。在中国多发性骨髓肿瘤病人也不少见,近年来其发病数有逐渐增多趋势,这种情况的出现与诊断水平的提高以及对本病认识的不断深入有关,但也有可能存在着一些其他的因素。

    传统医学在2000多年前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已有类似的疾病的记载,可能是因为该病为比较少见的疾病,在以后的医籍中较少记载。传统医学对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除药物疗法外,还有针灸、气功、药膳等疗法,且方法简便、适用性广、不良反应小,患者容易接受等优点。

    多发性骨髓瘤在传统医学中称谓不一。在中国传统医学中,中医学类似于“骨痹”、“骨蚀”等。
病因病机
 
    中国中医学

    由于古今认识的差异以及多发性骨髓瘤临床表现的多样化,至今中医对本病的认识尚不够统一,综合诸医家的论述,一般认识本病的发生主要与外邪侵犯,过劳伤肾,先天禀赋不足等因素有关。常见于:①外邪侵犯,内搏于骨。寒湿热毒之侵犯人体,由浅入深,内搏于骨,结聚围络而成;②肾气虚衰,骨髓至虚。先天不足或过劳伤肾,以致肾气虚衰,肾精亏耗,肾主骨生髓,肾虚则骨病。

诊断要点
 
    (一)临床表现

    多发性骨髓瘤早期症状不明显,有的甚至无自觉症状,当出现症状时,其临床表现也是多种多样,常见的有:

    (1)骨骼疼痛:为多发性骨髓瘤最主要的症状。疼痛程度一般由轻到重,初起为间歇性微痛,随着病情的进展而发展为连续性剧痛。疼痛部位以腰背部脊椎为最多,其次为胸肋、四肢。少数患者可无疼痛,而较多患者以骨骼疼痛为首发症状。疼痛的突然加剧常发生了病理性骨折。

    (2)骨骼肿物:多在扁骨,尤以胸骨、肋骨、头颅骨、下颌骨等处多见。

    (3)发热: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发热。部分病人以此为首发症状,但多数为晚期表现,主要由于机体免疫缺损,感染引起。

    (4)贫血:多发性骨髓瘤约1/3病人有头晕、心悸、乏力、消瘦等贫血症状,有的以此为首发症状。

    (5)出血:少数病人可出现消化道、牙龈、鼻腔、皮肤出血。或月经过多,也有以出血为首发症状。

    (6)共他:本病晚期可出现消化、呼吸、泌尿、神经等系统的症状和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咳嗽气短、截瘫、大小便失禁等。

    

    (二)实验室检查

    1)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均低于正常值,约90%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贫血,1/3患者血红蛋白<7g%;血涂片可见到中晚细胞。

    2)白细胞减少,约40%的患者白细胞低于正常值。

    3)红细胞沉降率>20mm/h。

    4)骨髓穿刺涂片检查骨髓象内骨髓瘤细胞一般>1.0%。少数患者不易检出,当临床高度怀疑本病时,应进行多部位穿刺,因肿瘤的分布并不均匀。

    5)白蛋白和球蛋白比例常倒置。

    0)血清蛋白电泳常在r或β部位出现高峰,这些高峰所代表的球蛋白称之为M成份。

    7)尿检查表现为蛋白尿、镜下血尿,具有一定特异性意义的是尿中可有凝溶蛋自(本周蛋白)。

    8)x线检查表现为多发性圆形或椭圆形穿凿样溶骨性病变,周围无骨膜反应、多见于颅骨、盆骨、肋骨和脊椎,骨质疏松,常发生病理性骨折。

    总之,本病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其中骨髓象内的骨髓瘤细胞>10%,x线检查有溶骨性损害,血清蛋白电泳M蛋白,尿凝溶蛋白阳性具有决定性意义。


治疗方法
 
    (—)中国传统医学

    中国中医治疗

    由于多发性骨髓瘤临床表现的多样化的及古今的差异,造成了古代医学家对该病认识的不足,中医对多发性骨髓的治疗分散见于多种病症的治疗中,近代医家对该病的认识逐渐加深,并已引起一定的重视,在临床实践的摸索中逐渐形成了其证候模式。

    (1)药物治疗

    1)瘀热阻络证。

    主证:胸胁疼痛,腰痛尤甚,轻则俯仰不便,重则痛剧而活动受限,面色黧黑,或萎黄无泽,发热口干。舌质紫暗,舌苔黄腻或薄苔,脉象细数或弦。

    治法:补益肝肾、活血通络。

    方药:芍药二白汤(《中医杂志》1981,5:26)。赤芍15g,白芍15g,桃仁9g,制狗脊15g,炒续断15g,补骨脂9g,白花蛇舌草30g,鸡血藤30g,白英15g,徐长卿15g,炒桑枝12g,川石斛9g,胆南星5g,炒谷芽12g。

    热甚加蛇莓、连翘,痛甚加炙乳没、延胡索、地龙等。

    分析:本方主要由补益肝肾理筋骨、活血通络而止痛以及清热解毒抗肿瘤三方面药物组成,其中狗脊,续断,补骨脂补益肝肾,强壮筋骨;赤芍、白芍、丹参、桃仁、鸡血藤、炒桑枝、徐长卿活血祛瘀,通络止痛;白花蛇舌草,白英清热解毒,并抗胂瘤;辅以胆南星清火化痰、专治痰入经络所引起的各种证候,并有抗肿瘤作用;石斛、谷芽则生津和胃。主要功效为补益肝肾、活血通络,意在标本兼顾而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本虚标实之证。

    2)气阴两虚证。

    主证:面色少华,头晕乏力,心悸气短,自汗盗汗,口干而渴,或有潮热,骨痛酸软,腰酸肢肿,舌质淡红,苔少乏津,或舌胖苔薄,脉象细弦。

    治法:益气养阴,补益肝肾。

    方药:黄芪枸杞汤(《辽宁中医杂志》1986,12:19)。黄芪30g,北沙参30g,狗脊12g,枸杞子12g,续断12g,生地15g,熟地15g,)川石斛15g,麦冬15g,补骨脂15g,白蒺藜15g。

    分析:主方重用黄芪、北沙参而益气养阴,石斛、麦冬助北沙参养阴生津而止渴;生熟地、枸杞子补血滋阴而善肝益肾;狗脊、续断、补骨脂益肾而理筋骨;白蒺藜平肝疏肝而除晕。

    3)热毒炽盛证。

    主证:高热不解,口干气促,鼻衄齿衄,骨骼疼痛,舌绛起刺,脉象细数。

    治法:清营泄热、凉血解毒。

    方药:凉血解毒汤(《中医杂志》1981,(5):26)。鲜生地30g,鲜茅根(去芯)300g,凉膈散15g(包煎),全瓜蒌12g,炒丹皮9g,赤芍9g,银花9g,连翘9g,大青叶9g,知母9g,人中黄5g。

    分析:本方由凉膈散合犀角地黄汤加减而成,凉膈散清热解毒,泻火通便,通过下的手段而达清的目的,能泻上中二焦之邪火,清胸膈之炽热;犀角地黄汤中的犀角,虽药效颇佳,但价格昂贵而货源日少,故弃而不用,改用鲜茅根、大青叶与生地、丹皮、赤芍合用,清热解毒,凉血散瘀;辅以银花、连翘、知母、人中黄,增强清热解毒的功效,全瓜蒌化痰散结,润肠通便,兼抗肿瘤。

    (2)针灸治疗

    参阅骨肿瘤。

    (3)气功疗法

    参阅骨肿瘤。

    (4)药膳疗法

    1)黄鳍鱼1~2条,生姜2片,油盐调味品适量,水煎熬汤,佐餐食用,1日1次。

    2)塘虱鱼1~2条,黑豆30~60g,红枣6~10枚,油盐调味品适量,水煎熬汤,佐餐食用,1日1次。

    3)蛤肉100g,鸡蛋3只,油盐葱适量,共炒煮熟,佐餐食用,1日1次。

    4)水发海带100g,猪肉100g,油盐调味品适量,共炒煮熟,佐餐食用,1日1次。

    5)杏仁酥15g,火腿丝200g,豆腐100g,调味品适量,共煮成羹,佐餐食用,1日1次。

    6)藤梨根30g,岗稔根30g,鹌鹑蛋4只,水煎,食蛋喝汤,1日1次。

    

    (二)日本对传统医学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研究

    补中益气汤、十全大补汤:以补中益气汤及十全大补汤治疗用化学疗法无效的多发性骨髓瘤2例。

    例1:64岁,女性。1986年12月开始腰痛,并逐渐加重。检查:血沉140mm/h,Hb84g/L正常细胞性正色素性贫血。IgG增加,IgA,IgM降低。免疫电泳有IgG一入型M成分,300倍浓缩尿免疫电泳检出入型Bence-Jones(凝溶)蛋白。骨髓象呈增生性反应,异常形态浆细胞增加38.6%,脊柱x线检查为弥慢性骨质疏松,Th12,Ll,2有溶骨病变,诊断为IgG一入型骨髓瘤。经西药治疗及化疗后,由于效果不佳和不良反应,于1989年停止化疗,子补中益气汤7.5g/d,药后食欲等全身状态逐步改善,未并发感染。GbL24g/L,腰痛减轻并消失。1991年4月免疫电泳等检查,血中未检出M蛋白,尿中凝溶蛋白亦呈阴性。1992年8月血清TgA,IgM恢复至正常范围,骨髓浆细胞比为2.4%,骨髓x线检查Th12,L1,2溶骨病变消失,部分再钙化。外周血淋巴细胞服药后(1500~2000/μl)较服药前增加。症状完全缓解,服用补中益气汤3年3个月后,未见复发,经过良好。

    例2:56岁,男性,主诉腰痛,起立困难。1982年尿中曾检测出凝溶蛋白。初诊检查血沉104mm/h,尿凝溶蛋自阳性,Hb98g/L,为正细胞性贫血,并有轻度白细胞减少,血液BμN13.6mmol/L,肌酸236.5mmol/L,IgG8.6g/L,IgA320mg/L,IgM120mg/L免疫电泳K型凝溶蛋白阳性,骨髓幼浆细胞增至84.5%,骨骼x线L2~4压缩性骨折及弥漫性骨质疏松,诊断为凝溶蛋白K型骨髓癌。经西药治疗及化疗后,由于重度感染等症状,投与十全大补汤7.5g/d,药后血液检查迅速改善,2个月后Hb、白细胞、血小板均增至标准范围内,全身症状逐渐好转,感染症状消失。6个月后血清IgG增至13.8/L(正常值)。16个月后骨髓浆细胞比为8.4%。骨骼x线检查Ll,2部分再钙化。外周血淋巴细胞从700~1000/μl增至2000~3000/μl。[日·中山志郎,现代东洋医学,1993;14(1)临时增刊号:113


上一篇:- 大肠癌 -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