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五针治疗失眠症的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21/6/24 浏览次数:549
林学俭教授是林氏头皮针的原创者,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她悉心研究头皮针疗法,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为了继承她的学术经验,使针灸技术得以发扬光大,上海市卫生局专门立题进行了林氏头皮针的规范化整理研究,以便推广应用。
笔者自2001年起,在上海市中医失眠医疗协作中心接触了大量的失眠症病人。为了提高针灸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笔者尝试用林氏头皮针疗法治疗失眠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与传统针刺方法进行了对比观察,以验证林氏头皮针的疗效。
临床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性39例,女性59例;年龄在18~70岁之间,病程最短2周,最长为32年。在病人初诊时,让病人填写调查问卷和睡眠量表,同时按随机原则分为二组,其中额五针组为51例,传统体针组47例。
诊断标准
参照《实用内科学》、《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中有关失眠症的诊断标准,并结合国际通用的SPIEGEL睡眠量表检测作出诊断。
1、连续出现睡眠障碍2周以上。睡眠障碍指入睡困难,需1小时以上者;早醒,醒后不易再入睡;睡眠中间至少醒2次以上,且多梦烦扰,似睡非睡;或自感通宵不能入睡者。
2、总睡眠时间不足6小时。
3、白天精神不振,影响正常的工作与生活。
4、SPIEGEL睡眠量表评分在12分以上。
治疗方法
1、额五针组:额五针定位:位于前发际后1~2寸处,为一前后径1寸,左右宽5寸的横向带状区域,两边稍后,中间稍前,呈扇形排列,与前发际平行。相当于大脑皮层额前区在头皮上的投影。一般可刺五针,故称为“额五针”。5针的间隔距离基本相等。
操作:一般取坐位,穴区常规消毒,选用1寸毫针,沿前后正中线,前发际上2寸处快速直刺进针,触及颅骨后,稍退后,将针卧倒,紧贴颅骨向前平刺,为第一针,然后在第一针的左右两侧间隔1寸,约直对瞳孔,平行向前各刺1针,然后再旁开1寸,各刺1针,共刺5针。
2、传统体针组:取穴:印堂、百会、神门、安眠穴(翳风与翳明的连线中点)。
操作:穴位常规消毒,用1.5寸毫针,头部穴位印堂、百会均沿皮平刺,神门直刺0.5寸,安眠穴直刺1.2寸,要求有酸胀等针感。
上述两组均留针30分钟,每周治疗2次,连续治疗2周以上者,纳入统计范围。
治疗结果
1、疗效标准:参照1993年国家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不寐症”疗效标准制定。
临床治愈:睡眠总时间达6小时以上,醒后精神好,伴随症状消失,停止治疗后,仍能维持正常的睡眠。
好转:睡眠时间延长2小时以上,伴随症状有所改善,但未达到临床治愈标准。
无效:睡眠情况和伴随症状未改善,或改善未达到好转标准。
2、治疗结果:见下表。组别 临床治愈(%)好转(%)无效(%)总有效率 额五针组16(31.37)31(60.78)4(7.84)92.15%体针组13(27.66)23(48.94)11(23.40)76.60 % 两组间经统计学检验,X2=4.57 ,P<0.05,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
体 会
随着当前失眠症发病率的不断上升,有关临床研究的报道也不断增多。从文献报道来看,无论是中药,还是针灸,都有较好的疗效,根据林学俭教授的经验,用额五针治疗失眠症具有很好的疗效,笔者在学习了林氏头皮针的过程中,进一步对此进行了临床对比观察,证明针刺林氏头皮针的额五针对治疗失眠确有较好的疗效。
林氏头皮针与焦顺发头针系统有相似之处,即以现代神经生理解剖为依据,根据大脑皮质功能定位在头皮上的投影区进行针刺,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额五针的位置相当于大脑皮质的额叶联合区在头皮上的投影,而此区与智力、精神活动有密切关系。该区病损可出现智力、性格和精神等方面的改变。[1]但失眠症的病因病机十分复杂,现代医学对失眠症的机理尚未阐述清楚,故额五针治疗失眠的机理也尚需进一步研究。
根据临床观察,大多数的失眠患者神经较为敏感,不耐重手法刺激,故在治疗时,应当以轻手法为宜。此外,额五针治疗失眠症似对各类失眠症均一定的疗效。统计时发现,患者同时服用西药者,疗效较差,两组无效病例共15例,皆有服用西药的经历,或正在服西药。这部分病人加用了中药汤剂以后,症状有所缓解。所以,此类病人宜针药结合治疗。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心理治疗也是重要的一环,对病人要做到耐心细致,和颜悦色,既要详细解释失眠症的致病原由,又要说明针刺以后的感觉,使病人做到心中有数,积极配合治疗,这样才能发挥针刺的最大效应。
参考文献
[1] 王忠诚主编.神经外科学[M].第一版,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1.
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上海,200020) 吴九伟 王海丽 指导 林学俭
[医药网整理,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上一篇:董氏指压法治疗婴儿吐乳症
下一篇:徐福松从肺论治男性病经验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