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下

发表时间:2021/6/26  浏览次数:339  

    凡能通利大便的药物叫做泻下药。

    凡以泻下药为主而组成的方剂,叫做泻下方。

    由于泻下法具有攻下胃肠积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驱除寄生虫等作用,故凡是胃肠实热积滞、燥屎内结,以及体内蓄水、冷积虫积病邪结聚于里的实证而正气未虚者,均可以使用下法。

    根据病情轻重,泻下作用有不同,泻下法又分为攻下、润下、逐水及驱虫四种。

    泻下法除润下剂外,孕妇及月经期均慎用。攻下、逐水法在体虚者应慎用,否则更伤正气,若确实需要,宜配伍扶正之品。

 

新加黄龙汤


    【组成】

细生地15克,生甘草6克,人参(另煎)4.5克,生大黄9克,芒硝3克,玄参15克,麦冬15克,当归4.5克,海参(洗)2条,姜汁6匙。


    【主治】

热结里实,气阴不足证。大便秘结,腹中胀满而硬,神倦少气,口干咽燥,唇裂舌焦,苔焦黄或焦黑燥裂。


    【正文】

    功用:泄热通便,滋阴益气。

    用法:以水八杯,煮取三杯。先用一朴,冲参汁上分,姜汁二匙,顿服之。如腹中有响声,或转矢气者,为欲便也,候一二时不便,再如前法

    禁忌:斟酌。


济川煎


    【组成】

当归9~15克,牛膝6克,肉苁蓉6~9克,泽泻4.5克,升麻1.5~3克,枳壳3克。


    【主治】

老年肾虚。肾阳虚弱,精津不足证。大便秘结,小便清长,腰膝酸软,头目眩晕,舌淡苔白,脉沉迟。(本方常用于习惯性便秘、老年便秘、产后便秘等属于肾虚精亏肠燥者。)


    【正文】

    功用: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用法:水一盅半,煎七分,食前服。(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服)

    禁忌:凡热邪伤津及阴虚者忌用。虚甚者不必用枳壳。


大陷胸汤


    【组成】

大黄(去皮)10克,芒硝10克,甘遂1克。


    【主治】

水热互结之结胸证。心下疼痛,拒按,按之硬,或从心下至少腹硬满疼痛,手不可近。伴见短气烦躁,大便秘结,舌上燥而渴,日哺小有潮热,舌红,苔黄腻或兼水滑,脉沉紧或沉迟有力。(本方常用于急性胰腺炎、急性肠梗阻、肝脓疡、渗出性胸膜炎、胆囊炎、胆石症等属于水热互结者。)


    【正文】

    功用:泻热逐水。

    用法: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二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现代用法:水煎,溶芒硝,冲甘遂末服)。

    禁忌:凡平素虚弱,或病后不任攻伐者,禁用本方。因本方为泻热逐水峻剂,既要防止利下过度,伤及正气,又要及时攻下,以防留邪为患。能否继续攻下,应视药后快利与否而定。


大黄附子汤


    【组成】

大黄9克,附子12克,细辛3克。


    【主治】

寒积里实证。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冷,舌苔白腻,脉弦紧。(本方常用于急性阑尾炎、急性肠梗阻、睾丸肿痛、胆绞痛、胆囊术后综合征、慢性痢疾、尿毒症等属寒积里实者。)


    【正文】

    功用: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用法:水煎服。

    禁忌:使用时大黄用量一般不超过附子。


温脾汤


    【组成】

大黄15克,当归9克,干姜9克,附子6克,人参6克,芒硝6克,甘草6克。


    【主治】

脾阳不足。冷积便秘,或久利赤白,腹痛,手足不温,脉沉弦。(阳虚寒积证。腹痛便秘,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手足不温,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迟。)(本方常用于急性单纯性肠梗阻或不全梗阻等属中阳虚寒,冷积内阻者。)


    【正文】

    功用:温补脾阳,攻下冷积。

    用法: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服,一日三次。临熟下大黄(现代用法:大黄后下,水煎服)。

    禁忌:斟酌。


三物备急丸


    【组成】

大黄30克,巴豆(炒研如脂或用霜)30克,干姜30克。


    【主治】

食停肠胃,卒然心腹胀痛,痛如锥刺,四肢厥逆,苔白而润,脉象沉紧或迟者。


    【正文】

    功用:攻逐冷积

    古籍论:本证由于食寒饮冷,阻滞中焦,以致气机痞塞,升降失常。故用巴豆峻下寒结,,以通其闭,干姜温中散寒,以顾脾阳。若食成积,非用大黄之荡涤,否则不能消其食,故用大黄,攻积导滞,以推陈致新,并能监制巴豆辛热之毒。

    点评:本方证是由于食寒饮冷所致,是阴盛寒结之证,故以攻下为主,辅以温中。


上一篇:温里
下一篇:消导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