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治疗 峡部不连及脊椎滑脱症

发表时间:2021/6/26  浏览次数:284  
【概述】
    位于椎弓上下关节突之间的部分称为峡部。由某原因致峡部缺损或断裂称峡部不连、峡部裂、或椎弓崩裂。这峡部不连可发生在单侧,也可发生在双侧。若峡部不连发生在单侧,易造成椎体的扭转;如果峡部不连发生在双侧,则不连上部椎体向前滑移,就称之为脊椎滑脱症。病变以第四、第五腰椎最为常见。
   
    造成本病的主要因素是先天发育缺陷,即脊椎的胚胎发育骨化过程中发生障碍,形成了峡部的缺损。其次,是在椎弓峡部先天性发育缺陷的基础上,再由各种外伤,劳损等外因亦可诱发或加重本病的发生和发展。
   
    从生物力学观点来看,第五腰椎承接上部脊椎的重力较大,容易产生积累性劳损,在此基础上,若遭受外伤也可使其峡部断裂。当弯腰时骶骨上面倾斜度加大,身体重心前移,峡部受力更大;当腰椎过伸时,第四腰椎下关节突可从上面直接加压于第五腰椎的峡部,使峡部受到相邻上、下两关节的钳夹而受损害(图162)。
 
 

【临床表现】
    本病多见于30~45岁之间的成年人,男性多于女性。
   
    腰痛是最为常见症状,呈持续性或间歇性,或在过度负重,受压,运动时才有疼痛出现。大多数局限在下腰部,亦有向臀部,骶尾部或下肢放射。部分病人出现单侧或双侧坐骨神经痛。少数严重患者有下肢肌力减弱、肌肉废用性萎缩,痛觉减退,甚至发生马尾神经压迫症状。
   
    单纯性峡部不连,或仅有轻度滑脱者,一般无明显阳性体征。只有明显滑脱者,在临床视诊可见下腰段生理弧度显著增大。在触诊检查时,病变棘突处指下有种特殊地“阶梯”状感觉,局部肌肉痉挛及运动受限。
   
    X线检查是峡部不连及脊椎滑脱症的重要手段,可作为诊断的重要依据。常用的摄片位置有腰椎正、侧位及左右双斜位片。
   
    正位片:多不易显示,阳性率不高,此略。
   
    侧位片:可见椎弓有裂隙,此裂隙的宽度与滑脱的程度有关,移位越大则裂隙就显示越清晰,若在骶骨面画四等份的格子,上位椎体后缘向前移位达到1格为1度滑脱;达到第2格为2度滑脱。这也就是滑脱的四度分类法(图 163)。
    
 
    斜位片:为诊断峡部不连的最好位置,可全部显示其裂隙,正常椎弓附件投影象一“猎狗”形。狗头表示同侧横突、狗耳朵为上关节突、眼睛为椎弓根的纵切面、狗颈即为峡部,当峡部不连时,在狗颈(椎弓峡部)处,可见一带状的裂隙,通俗称狗脖子带“项链”(图164)。
 
 

【诊断和鉴别】
    经X线检查即可明确诊断。

【治疗】
    推拿治疗仅运用于单纯峡部不连,或1 度到2度滑脱无甚明显神经压迫征者。手法忌粗暴,忌腰部按压法、后伸法。
   
    对滑脱严重,已伴有明显神经根受压症状或马尾神经压迫征者,不可选用推拿疗法,应作手术治疗。
   
    1.治疗原则 和营通络,缓痉止痛。
   
    2.常用穴位及部位 肾俞、关元俞、小肠俞、上髎、次髎、委中等穴,及腰骶部。
   
    3.常用手法 滚法、掌根按揉法、指揉法、擦法、拿法,及屈髓曲膝腰骰关节前屈的被动运动。
   
    4.操作方法 患者取俯卧位,医生立于患者的一侧。在腰骶段的两侧骰棘肌处施以滚法,或掌根按揉法,手法压力不宜大,要以柔克刚,使痉挛的肌肉得到放松。约8分钟。
   
    继以上体位施双指按揉于肾俞、关元俞、小肠俞、上髎、次髎诸穴各1分钟。有臀及股后放散痛者,再加臀及股后部推拿。若伴有坐骨神经痛者,可参阅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部分进行治疗。
   
    继以上体位,在腰能施以擦法,以热为度。指揉委中30~50次。
   
    患者取仰卧位,骶部垫枕,医生立于患者的足侧。医生用双手扶住患者双膝,作最大幅度的屈髋曲膝运动,使整个骨盆向后倾斜,以改善滑脱的程度(图165)。亦可在此体位基础上作左右摇摆晃动,以松弛腰骶部深层肌肉、韧带,再作最大幅度的屈髓曲膝运动。此二法可交替运用各5~10次。
 
    最后以拿委中,抖下肢结束治疗。
 
 

【自我保健】
    1.仰卧起坐法 患者取仰卧位,而后缓缓坐起。这原是锻炼腹肌的方法之一。此处取其起坐后,人为地使腰椎向后移位。
   
    2.抱膝滚动法(图166)患者取仰卧位,以双手紧抱双膝,沿脊柱纵轴作前后滚动。开始自己不能单独完成时可请他人帮助力争完成。
 

【注意事项】
    1.减少腰部负重。
   
    2.加强自我保健,并可辅以腰围固定。
   
    3.症状较重,滑脱明显,有神经压迫症者,保守治疗无效,可采取手术治疗。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